历代推动白话文的官方人物及行为时序清单
时间 | 朝代 | 官方人物/政府行为 | 推动白话文的举措与影响 | 公元前221年 | 秦 | 秦始皇 (嬴政) | 推行“书同文”政策。虽然统一的是篆书、隶书等书面字体,并非直接推广口语白话,但通过行政力量强制统一了全国的书面文字,为后世一种通用书面语(最终走向白话)的形成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 汉 | 汉朝乐府机构 | 设立官方音乐机构“乐府”,其职能之一是采集各地的民间歌谣和方言口语诗歌(如《孔雀东南飞》、《上邪》)。这是一种由国家主导的对民间白话文学的认可、收集和推广行为,使大量口语化的作品得以保存和流传。 | 5世纪末 | 北魏 | 魏孝文帝 (拓跋宏) | 推行全面汉化改革,其中包括“断北语,从正音”,即禁止在朝廷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洛阳雅言)。虽然目的是推广雅言,但这一通过政令强制统一语言的模式,与后世推广“国语”的逻辑有相似之处。 | 7世纪 | 唐 | 唐代官府与佛教机构 | 官方支持佛经翻译与俗讲。唐代皇室推崇佛教,设立译场,大规模翻译佛经。为向大众传播,衍生出“变文”和“俗讲”这种完全用白话(或浅近文言夹杂白话)的文学形式。这是一种得到官方默许甚至支持的大规模白话文实践活动。 | 10世纪 | 五代·后蜀 | 蜀后主 (孟昶) | 下令刊刻“十一经”,即在儒家十二经的基础上,加入《孟子》,并命人用楷书刻石。这一行为推动了经典文本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客观上为后来宋代的印刷术普及和更通俗的文本传播准备了条件。 | 10世纪末 | 宋 | 宋太宗 (赵光义) | 下令编纂《太平广记》等大型类书。这些官方编纂的书籍收录了大量传奇、笔记、话本小说,其中包含许多白话或近白的成分。官方对民间文学的整理,提升了其地位,保留了大量白话资料。 | 13世纪 | 元 | 元朝政府 | 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官方语言使用汉语方言。虽然政治上实行等级制度,但蒙古统治者汉语水平有限,使得元曲杂剧、公文和口语中北方方言(白话)的地位大幅提高。关汉卿、王实甫等杂剧作家的作品能广泛流传,与这种宽松的语言环境有关。 | 17世纪 | 清 | 清圣祖 (康熙皇帝) | 下令编纂《康熙字典》。其目的虽是统一文字、规范字形读音,但通过官方权威确立了文字标准,这为后世语言的进一步规范化(包括白话文)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书基础。 | 18世纪 | 清 | 清世宗 (雍正皇帝) | 推行“官话”教育。因南方官员觐见时方言难懂,雍正下令在福建、广东两省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方通用的“官话”。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皇帝下令推广通用语的尝试,可视为推广民族共同语(国语)的先声。 | 20世纪初 | 民国 | 北洋政府教育部 | 1920年1月,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政府下达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白话文的政令,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取得最终的、官方的决定性胜利。 |
总结:
按时间排序,对白话文发展有明确推动作用的官方人物及行为为: 秦始皇 (嬴政):书同文(奠定的基础) 汉朝乐府机构:采集民间白话歌谣 魏孝文帝 (拓跋宏):断北语,从正音(推广通用语) 唐代官府与佛教机构:支持佛经俗讲与变文(推广宗教白话) 蜀后主 (孟昶):刊刻石经(推动文本普及) 宋太宗 (赵光义):编纂《太平广记》(整理白话文献) 元朝政府:带来的语言环境(提升方言地位) 清圣祖 (康熙):编纂《康熙字典》(规范文字) 清世宗 (雍正):推行“官话”教育(推广通用语) 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教科书改用语体文(法定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