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评分体系更侧重于持续性的编辑、出版工作而非单篇的开创性文章,因此结果与按“第一”或影响力排序会有较大不同。 白话文推动者工作量积分排名第一名:陈独秀 (积分:~114+分)第二名:胡适 (积分:~70+分)主要工作:
编辑《新青年》(混合刊物):作为核心编辑之一,参与多期编辑工作。计~15期 * 3分 = 45分。 创办/编辑《努力周报》、《独立评论》等(混合刊物):这些后续刊物持续推广白话文。计~10期 * 3分 = 30分。 发表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开山之作及大量白话诗文、考证文章。计~30篇 * 1分 = 30分。 出版《尝试集》(专刊):第一部白话诗集,计8分。
总分:~70+分。理论开创与持续实践并重。
第三名:钱玄同 (积分:~55+分)主要工作:
总分:~55+分。作为阵地核心编辑,积分很高。
第四名:刘半农 (积分:~45+分)主要工作:
总分:~45+分。编辑工作和创作贡献突出。
第五名:鲁迅 (积分:~40+分) 总结与说明
[td]排名 | 人物 | 主要贡献领域 | 预估积分 | 1 | 陈独秀 | 创办并长期主编核心阵地 | 114+ | 2 | 胡适 | 理论开创、编辑、持续创作 | 70+ | 3 | 钱玄同 | 核心编辑、激进论战 | 55+ | 4 | 刘半农 | 核心编辑、创作实践 | 45+ | 5 | 鲁迅 | 巅峰创作、后期编辑 | 40+ |
结论:根据您“实际做的工作”的量化标准,陈独秀因其创办并长期主持《新青年》这一核心阵地,以及早期的《安徽俗话报》工作,成为工作量最大、积分最高的第一推动者。胡适因编辑工作、理论创建和持续创作稳居第二。而鲁迅,虽然其作品质量最高、单篇影响力最大,但在这个重“编辑”和“数量”的体系下,总分排名第五。 这个结果清晰地表明:白话文运动的胜利,不仅依靠几篇开创性的文章,更依赖于一个群体长期、持续地在媒体阵地上的编辑、出版和写作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