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寻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回复: 0

论语·里仁 第四( 原文 拼音 白话文)

[复制链接]

736

主题

973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455
QQ
发表于 2025-7-19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里仁第四 原文 拼音 白话文
第一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 chǔ rén, yān dé zhì?"
字词释义:
里:本义为居住的邻里,此处引申为 “居处、选择环境”。
仁:指具有仁德之风的环境或人群。
知(zhì):通 “智”(智慧),此读音依古注(如《论语集解》引包咸注)。
句法结构:
首句:"里仁为美"(选择居处于仁德之风中是美好的)为 判断句式。
次句:"择不处仁"(若选择居处不立足仁德)为 假设条件,
"焉得知?"(怎能算有智慧?)为 反问结论。
核心逻辑:
孔子提出 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强调:
主观选择(择居)需以 “仁”为根本标准;
违背此标准即丧失智慧("焉得知")。
历史语境:
春秋时期,士人常通过 “择邻” 践行修养(如《列女传》孟母三迁)。此章反映儒家 重视外部环境与道德养成的关系。
学派关联:
与《荀子·劝学》"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形成互文,共属儒家 环境教化论 的早期表述。
说明:
解说仅限 文本解析、字义考证、逻辑梳理及历史背景,不含主观评价或现实引申。
依古注将 “知” 读为 zhì(智),符合历代注疏共识(皇侃、朱熹等)。

第二章: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yǐ jiǔ chǔ yuē, bù kěyǐ cháng chǔ lè. Rén zhě ān rén, zhì zhě lì rén."
翻译(白话文):
孔子说:"不仁之人无法长久处于贫困中(必生悖乱),也无法长久处于安乐中(必致骄狂)。仁德之人以仁为本性而自安,智慧之人因明仁之利而践行仁道。"
关键术语解析:
约(yuē):
古义指 "贫困、困窘"(《说文》:约,缠束也→引申为困迫),此处与"乐"(富足安乐)对举。
安仁:
指仁者 将仁德内化为本性,无论处境皆心安于仁(《礼记·表记》:"安仁者,天性也")。
利仁:
智者因 认识仁的功利价值 而行仁(《论语正义》:"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
逻辑结构:
前两句:揭示不仁者因 缺乏内在定力,在顺逆中皆失守;
后两句:对比仁者(安仁→道德自觉)与智者(利仁→理性认知)的修养差异。
说明:
翻译以 朱熹《论语集注》 为基准,融合何晏、皇侃古注,剔除后世阐释性引申。
"知" 读 zhì(通"智"),依从汉代经师训诂传统。
第三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ǐ yuē: "Wéi rén zhě 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 rén."
白话文翻译
孔子说:"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公正地喜爱一个人,也才能真正公正地厌恶一个人。"
补充说明(按学术规范解析):
关键语义拆解:
"能好(hào)人"
→ 不是指普通的情感偏好,而是 基于道德原则的正当喜爱(如喜爱贤者)。
"能恶(wù)人"
→ 不是主观情绪的厌恶,而是 对不义者的正当批判(如厌恶佞臣)。
逻辑内核:
强调仁者的情感判断 不受私欲干扰(《礼记·曲礼》:"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与普通人凭私心好恶形成对比。
对比常见误译:
❌ 直译误区:"只有仁者会喜欢人,会讨厌人"
→ 忽略 "能"字隐含的"有能力正确判断" 之意。
✅ 正译核心:通过 "真正公正地" 点明仁者好恶的 道德客观性(朱熹:"盖心无私欲,故好恶当理")。
第四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 è yě."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于践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苟"意为"如果";"志于仁"指立志追求仁德;"无恶也"表示不会作恶。这句话强调内心向善的志向对行为的引导作用,体现了儒家以内在德性修养为本的思想。

第五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Zǐ yuē: "Fù yǔ guì, shì rén zhī suǒ yù yě; bù yǐ qí dào dé zhī, bù chǔ yě. Pín yǔ jiàn, shì rén zhī suǒ wù yě; bù yǐ qí dào dé zhī, bù qù yě. Jūnzǐ qù rén, wū hū chéng míng? Jūnzǐ wú zhōng shí zhī jiān wéi rén, zào cì bì yú shì, diān pèi bì yú shì."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和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也不会逃避。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也不会违背仁德,即使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也必定坚守仁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必定坚持仁德。"
注:
"不以其道得之":指不符合正道的方式。
"恶乎成名":恶(wū),疑问词,相当于"怎么";成名,成就君子的名声。
"无终食之间违仁":终食之间,指一顿饭的时间,比喻极短的时间;违仁,背离仁德。
"造次":匆忙急迫之时;"颠沛":困顿流离之时。
这段话强调君子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仁德,不可因外在的富贵或贫贱而动摇原则。

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Zǐ yuē: "Wǒ wèi jiàn hào rén zhě, wù bù rén zhě. Hào rén zhě, wú yǐ shàng zhī; wù bù rén zhě, qí wéi rén yǐ, bù shǐ bù rén zhě jiā hū qí shēn. Yǒu néng yī rì yòng qí lì yú rén yǐ hū? Wǒ wèi jiàn lì bù zú zhě. Gài yǒu zhī yǐ, wǒ wèi zhī jiàn yě."
孔子说:
"我从未见过真正热爱仁德的人和真正厌恶不仁的人。热爱仁德的人,会觉得世上没有什么比仁德更崇高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行仁的方式,就是不让不仁之事沾染到自己身上。有没有人能在一天之内全力践行仁德呢?我还没见过力量不足而做不到的。或许有这样的人吧,只是我还没有见到罢了。"
(注:
"好仁者"(hào rén zhě):真心崇尚仁德的人。
"恶不仁者"(wù bù rén zhě):极度厌恶不仁之事的人。
"无以尚之":没有什么能超越仁德。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让不仁的行为影响自己。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或许有这样的人,但我还没见到。
这段话强调仁德并非难以实践,关键在于人是否真正愿意去追求和践行。孔子感叹现实中真正崇尚仁德的人很少,但同时也指出,只要愿意努力,人人都可以做到。

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Zǐ yuē: "Rén zhī guò yě, gè yú qí dǎng. Guān guò, sī zhī rén yǐ."
孔子说:"人的过错,往往与他所属的群体或性格类型相关。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了解他是否具备仁德了。"
注:
"党"指同类、群体或性格类别。不同性格或社会阶层的人容易犯不同类型的错误。
"观过,斯知仁矣":通过观察一个人犯错的类型和对待错误的态度,可以判断他是否具备仁德。
这句话强调:错误并非全无价值,通过分析错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孔子认为,仁者之过与不仁者之过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是因求善过度而犯错,后者则是因自私或懈怠而犯错。

第八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Zǐ yuē: "Zhāo wén dào, xī sǐ kě yǐ."
孔子说:"如果早晨能够领悟真理,哪怕当晚就死去,也可以无憾了。"
注:
"道"指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也指儒家追求的仁义之道。
这句话强调:
求道高于生命:体现儒家将真理追求置于生命之上的精神境界
悟道的喜悦:真正体悟大道带来的精神满足可以超越生死
为学态度:凸显儒家急切求道、珍惜光阴的治学精神
后世常以此句形容:
学者对真理的渴求
顿悟时的精神愉悦
舍生取义的决心

第九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Zǐ yuē: "Shì zhì yú dào, ér chǐ è yī è shí zhě, wèi zú yǔ yì yě."
孔子说:"一个立志追求大道的人,如果还以粗衣劣食为耻,那就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了。"
(注:
核心对比:
"志于道":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耻恶衣恶食":在意物质生活的贫乏
儒家价值观:
真正的士人应当超脱物质享受,过分在意衣食说明心志不坚。
现代启示:
追求理想需要耐得住清贫
检验一个人是否真志于道,要看其能否克服物质诱惑
言外之意:
这样的人尚未达到"安贫乐道"的境界,其志向可能只是空谈。

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Zǐ yuē: "Jūnzǐ zhī yú tiānxià yě, wú shì yě, wú mò yě, yì zhī yǔ bǐ."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既不盲目迎合,也不刻意排斥,一切以道义为准则。"
注:
"无适"(wú dí):不刻意亲近或依附。
"无莫"(wú mò):不无故疏远或排斥。
"义之与比":比,依从。指完全以道义作为行事标准。
核心思想:
君子的独立性: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执己见。
原则的灵活性:既非教条主义,也非机会主义。
最高标准:道义是唯一不变的准绳。
现代意义:
为人处世要超越个人好恶,决策应当基于客观公义而非主观倾向,体现儒家"经权结合"的智慧

第十一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Zǐ yuē: "Jūnzǐ huái dé, xiǎorén huái tǔ; jūnzǐ huái xíng, xiǎorén huái huì."
孔子说:"君子心中常存道德,小人只惦记田宅产业;君子敬畏法度,小人贪图私利。"
注:
对比结构:
君子(有德之人)关注点:道德修养(德)、社会规范(刑)
小人(庸常之人)关注点:物质占有(土)、眼前利益(惠)
关键词解读:
"怀德":以道德修养为立身之本
"怀土":沉溺于土地财产等物质积累
"怀刑":心中常存对礼法制度的敬畏("刑"通"型",指规范)
"怀惠":只计较个人得失恩惠
深层含义:
点明价值观的根本差异:君子追求精神高度,小人执着物质层面。体现儒家"义利之辨":高尚者重义,平庸者逐利
现代启示:
人生追求的分水岭在于价值取向,
真正的格局超越物质层面的算计。

第十二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Zǐ yuē: "Fàng yú lì ér xíng, duō yuàn."
孔子说:"如果做事只追逐私利,必定招致众多怨恨。"
注:
核心训诫:
批判功利主义行为方式,强调利欲熏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关键字解:
"放"(fǎng):通"仿",引申为依照、追逐
"利":此处特指私利、不正当利益
"怨":既指他人怨恨,也含内心失衡之意
儒家义利观:
并非否定合理利益,而是反对"见利忘义"的处事原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形成互文
现代警示:
职场交往、商业合作中过度算计的后果
解释为何功利性社交难以建立真诚关系
暗示:持守道义反而能获得长远利益

第十三章: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Zǐ yuē: "Néng yǐ lǐ ràng wéi guó hū? Hé yǒu! Bù néng yǐ lǐ ràng wéi guó, rú lǐ hé?"
孔子说:"(治国者)若能以礼让精神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呢?若不能以礼让治国,空有礼制又有什么用呢?"
注:
核心要义:
强调"礼"的本质在于"让"的精神,批判徒具形式的礼制规范。
关键词解:
"礼让":守礼谦让的治国态度("礼"是形式,"让"是实质)
"何有":有何困难(反问句式,表肯定)
"如礼何":要礼制何用(形式脱离实质则无意义)
治国智慧:
揭示礼治的两个层面:
甲、 外在规范(礼仪制度)
乙、 内在精神(谦让美德)
指出执政者当以身作则践行礼让
现代启示:
制度规范需配合人文精神
领导者的品德比制度条文更重要
解释为何有些公司虽有完善规章却管理混乱)
延伸:《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可与此章互参,均强调礼的实质在于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十四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Zǐ yuē: "Bù huàn wú wèi, huàn suǒyǐ lì; bù huàn mò jǐ zhī, qiú wéi kě zhī yě."
孔子说:“不要担忧自己没有职位,要担忧的是自己有没有足以胜任这个职位的真才实学;不要担忧没有人了解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和才能。”
核心要点解析: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患”:担忧、忧虑。
“位”:职位、地位、官位。
“所以立”:用来立身、立足、胜任(那个职位)的凭借、资本、能力。 “立” 指在社会上立足、胜任职位。
重点: 孔子强调,与其焦虑于得不到某个位置,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能力上,让自己具备担任那个职位所需的真本事。位置是外在的,能力才是根本。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莫己知”:没有人了解自己(“莫己知”是“莫知己”的倒装)。
“求”:追求、谋求。
“为可知”:使自己值得被了解、能够被人了解的(德行、才能、学问)。 “可知” 指自身有值得被人了解和认可的价值。
重点: 与其担心自己默默无闻、不被别人赏识,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学问和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有内涵、值得被了解和尊重的人。名声是外在的,自身的价值才是关键。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孔子教导人们要把关注点从外在的得失(如职位、名声、别人的认可)转向内在的修养和能力。他强调自我完善和真才实学的重要性。真正的价值在于自身拥有的能力与品德,而不是外在的标签或他人的评价。当你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和值得被了解的品质,相应的职位和认可自然会随之而来,即使没有,你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是一种积极进取、向内求索的人生态度。

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Zǐ yuē: "Shēn hū! Wú dào yī yǐ guàn zhī." Zēngzǐ yuē: "Wéi." Zǐ chū, mén rén wèn yuē: "Hé wèi yě?" Zēngzǐ yuē: "Fūzǐ zhī dào, zhōng shù éryǐ yǐ."
孔子说:“曾参啊!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道理贯穿始终的。”曾子恭敬地答道:“是的。”孔子出去后,其他弟子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子说:“老师他老人家的道,概括起来就是‘忠’和‘恕’两个字罢了。”
核心要点解析: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参”:指曾参(曾子),孔子的重要弟子。
“乎”:语气词,表示呼唤,相当于“啊”。
“吾道”:我的学说、主张、道理。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的道理(或原则)贯穿、统摄全部。强调其思想体系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重点: 孔子对得意弟子曾参点明自己思想的核心特质——有一个根本原则贯穿始终。这句话非常重要,揭示了孔子学说的系统性和内在一致性。
曾子曰:“唯。”:
“唯”:表示恭敬应答的词,相当于“是”、“明白了”。这体现了曾子对老师的尊敬和他对老师话语的深刻领悟(至少在当时老师看来是领悟了)。
重点: 曾子简洁的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师深奥的提示。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子出”:孔子离开了(房间或现场)。
“门人”:指孔子的其他弟子。
“何谓也?”: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重点: 其他弟子没有听懂孔子对曾参说的那句高度概括的话,等孔子离开后才向曾子请教。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对老师的尊称,指孔子。
“忠恕”:这是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具体阐释。
忠: 本义是尽心竭力、真诚无私。在孔子思想中,常指“尽己之心以待人”,即对待他人(尤其是上级、职责、承诺)要尽心尽力,做到问心无愧。
恕: 本义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孔子对恕有明确的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最根本的原则。
“而已矣”:罢了,只不过(是)。语气词,表示强调和总结。
重点: 曾子用“忠”和“恕”这两个核心概念来概括孔子博大精深的学说。这体现了:
实践性: “忠恕”都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指导日常行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道德准则。
内在联系: “忠”侧重于尽心尽力、尽自己的本分;“恕”侧重于推己及人、理解体谅他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仁爱思想(“仁”)在日常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根本性: 在曾子(以及后世许多儒家学者)看来,“忠恕”之道是贯穿孔子所有教导的那根主线(“一以贯之”)。
总结:
这一章极其重要,因为它通过孔子与曾参的对话,以及曾参对其他弟子的解释,揭示了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实践原则——忠恕之道。
“忠”强调内在的真诚与尽责(尽己)。
“恕”强调外在的宽容与体谅(推己及人)。
曾子认为,孔子博大精深的学问和教导,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尽己之心”(忠)和“推己及人”(恕)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根本实践原则上来。这个概括得到了后世儒家的广泛认同。

第十六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Zǐ yuē: "Jūnzǐ yù yú yì, xiǎorén yù yú lì."
孔子说:“君子懂得并追求的是道义,小人懂得并追求的是私利。”
核心要点解析:
君子 / 小人:
君子: 在孔子思想中,指有道德修养、品格高尚的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代表。
小人: 与君子相对,指道德修养不足、目光短浅、只关心个人得失的人。这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骂人话,而是指一种人格境界或价值取向的差异。
喻:
本意是明白、懂得、知晓。但在这里更强调 “通晓、明白其价值所在,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和追求目标” 的意思。不仅仅是“知道”,更是指 “内心认同、看重并追求”。
义:
指道义、正义、合宜的道理和原则。是符合社会公德、伦理规范、正当性的行为准则。君子行事以“义”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判断标准。
利:
指私利、个人的好处、物质利益。小人行事以获取个人利益为最高目标和驱动力。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 这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判别标准。区别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关键不在于其社会地位高低,而在于其内心追求和行事准则的根本立足点是“义”还是“利”。
强调道德修养的核心在于价值选择: 成为君子,关键在于内心真正认同道义的价值高于个人私利,并能在行动中践行这一原则。
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和引导意义: 孔子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唯利是图的风气,引导人们(尤其是士人)超越对物质利益的狭隘追求,树立更高的道德理想和人生目标。
总结:
孔子用极其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道德人格修养的核心分野。真正的君子,其心思和行为始终围绕着道义展开;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的利害得失。这句话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十七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Zǐ yuē: "Jiàn xián sī qí yān, jiàn bù xián ér nèi zì xǐng yě."
孔子说:“看到贤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良的言行,就要在内心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核心要点解析:
见贤思齐焉:
“贤”:指贤能的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思齐”:想着要与他看齐、向他学习、达到他的境界。“齐”是看齐、达到同等水平的意思。
“焉”:句末语气词,无实义。
重点: 这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见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不是嫉妒,而是作为榜样,主动学习和追赶。体现了谦虚好学和追求进步的精神。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贤”:指不贤良的人或行为,品德不高、言行有失的人或事。
“内自省”:在内心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内”指向内心,“自省”是自我反省、检讨。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
重点: 这是深刻的自我修养方法。看到别人的缺点或错误,不是幸灾乐祸或指责,而是立刻反观自身,检查自己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是一种防微杜渐、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强调学习与修养的主动性: 无论是向榜样学习(见贤思齐),还是避免错误(见不贤内省),都需要个体主动去观察、思考并付诸行动。
内外结合的学习观: 学习的对象既包括外在的优秀榜样(贤者),也包括作为反面教材的不良言行(不贤者)。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汲取教益。
自我完善的终身过程: “思齐”是追求进步,“内省”是修正错误,两者结合构成了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核心方法。这体现了儒家“修身”的根本要求。
积极的人生态度: 将一切际遇(无论遇到贤者还是不贤者)都转化为自我提升的机会。看到好的就学,看到不好的就改,始终保持向上的动力。
总结:
孔子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个人成长的关键法则:以他人为镜,正自身之行。 它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学习,将外在的所见所闻内化为自我完善的动力,不断追求道德和能力的提升。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理性且具有高度自律性的修身智慧。

第十八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Zǐ yuē: "Shì fùmǔ jī jiàn. Jiàn zhì bù cóng, yòu jìng bù wéi, láo ér bù yuàn."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过失)应该轻微委婉地劝谏。如果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父母听从,仍然要恭敬地侍奉,不要违逆父母,即使为此辛苦操劳,也毫无怨言。”
核心要点解析:
事父母几谏:
“事”:侍奉、服侍。
“几谏”:
“几” (jī):轻微、隐微、不显著。这里是关键,指劝谏的方式要轻微、委婉、不激烈,在过失刚刚显露苗头时就进行劝告。
“谏”:规劝、劝告(多用于对尊长)。
重点: 子女有责任劝谏父母的不当之处,但必须讲究方法态度,要温和、含蓄、在私下进行,目的是帮助父母改正,而非指责或冒犯。这体现了“孝”并非一味盲从。
见志不从:
“见志”:看到(自己的)心意、意愿(指劝谏的内容)。
“不从”:不被听从、不被采纳。
重点: 劝谏的结果可能不被父母接受。
又敬不违:
“又”:仍然、还要。
“敬”:恭敬、尊敬。
“不违”:不违抗、不违背(父母的意思)。
重点: 即使劝谏无效,对父母的恭敬态度和侍奉行为丝毫不能改变,不能因此顶撞、违抗父母或心生怠慢。
劳而不怨:
“劳”:操劳、辛苦、劳苦(指侍奉父母,尤其在此情境下可能更费心力)。
“不怨”:不埋怨、不抱怨。
重点: 在劝谏无效后继续恭敬侍奉,即使因此感到身心劳累或内心委屈,也不能产生怨恨之心。这体现了孝心的纯粹和坚韧。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孝道的实践智慧: 孔子阐述了“孝”中一个非常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方面——当父母有过失时该如何做。他既反对子女对父母的错误视而不见(要求“谏”),更反对子女粗暴顶撞父母(要求“几谏”)。
“敬”是孝的核心: 无论父母是否听从劝告,“敬”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底线。侍奉父母的行为不能因劝谏失败而打折扣。
情感的克制与升华: “劳而不怨”要求子女克服因劝谏无效或侍奉辛劳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将孝心升华为一种无怨无悔的情感。
原则与情感的平衡: 这段话体现了儒家在处理亲情关系时的深刻智慧:既要有原则(劝谏以助其改过),又要重情感(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在看似矛盾的要求中寻求平衡。这种“几谏”的方式和对“敬”的强调,是维护家庭和谐与伦理秩序的关键。
总结:
孔子教导我们,真正的孝道包含对父母过失的委婉劝谏,但更强调劝谏无效后依然保持恭敬侍奉的态度和毫无怨言的付出。这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对子女情感修养的极高要求,体现了儒家孝道中“敬”的深刻内涵和克己复礼的精神。

第十九章: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Zǐ yuē: "Fùmǔ zài, bù yuǎn yóu, yóu bì yǒu fāng."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宜远行外出。如果实在需要外出,也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并告知父母)。”
核心要点解析:
父母在,不远游:
“在”:在世、健在。
“远游”:到遥远的地方去游历、求学、做官或谋生。古代交通、通讯极其不便,远行意味着长时间分离和诸多不确定性。
重点: 这是孝道的具体要求之一。核心在于 “便于奉养” 和 “免父母忧”。子女在父母健在时应尽量留在身边,方便照顾其饮食起居,及时应对疾病等突发状况,更重要的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行、杳无音信而日夜悬心忧虑。
游必有方:
“游”:这里指必要的、无法避免的外出。
“必”:必须、一定。
“有方”:
“方”:本意指方向、地方、处所。引申为 “确定的去处”。
更深一层含义:“正当的理由、明确的目的”(如求学、赴任、完成重要使命等)。
重点: 孔子并非绝对禁止子女外出,而是强调:
必要性: 外出要有正当、重要的理由,而非随意闲游。
确定性: 要有明确的目的地和行程安排。
告知与联系: 最关键的是,必须将确定的去处、同行者、预计归期等详细信息告知父母,以便父母知晓行踪,减少担忧,并且在必要时能够联系或找寻。这体现了对父母牵挂之心的体谅和尊重。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孝道的具体化与情感关怀: 将抽象的“孝”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要求子女将父母的感受(尤其是担忧)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约束自身行为(不远游)和提供必要信息(游必有方)来 “安父母之心”。
平衡责任与需求: 理解子女有自身发展或社会责任的需要(游),但强调在履行这些责任时,必须优先考虑并妥善安排好对父母的赡养和情感慰藉(告知去处)。这是一种责任间的平衡。
时代背景的体现: 反映了古代社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现实,子女远行确实会给父母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核心精神——体谅父母、减少父母忧虑——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并非绝对禁止: 重点在于 “远”(距离长、时间长)和 “有方”(有正当理由、告知去向)。合理的、必要的、告知后的外出是允许的。
总结:
孔子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孝道中 “顺亲心” 和 “安亲心” 的维度。它要求子女在父母健在时,既要 克尽奉养之责(不远游),也要在必须外出时 尽到告知之责(游必有方),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 减少父母的担忧,让父母心安。这体现了儒家孝道中深切的情感关怀和务实的伦理智慧。

第二十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Zǐ yuē: "Sān nián wú gǎi yú fù zhī dào, kě wèi xiào yǐ."
孔子说:“(父亲去世后)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生前立下的合理规矩和行事准则,可以称得上是孝了。”
核心要点解析:
三年:
指父亲去世后的守丧期。在古代礼制中,子女为父母守丧的期限通常是三年(实为二十五个月),以表达深切的哀思和怀念。
重点: “三年”在此既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也象征着对父亲应有的、持续的尊重和缅怀期。
无改于父之道:
“无改”:不改变。
“父之道”:指父亲生前所奉行的、被认为是合理正当的为人处世之道、治家理业的方法、行为准则和规矩。这里的“道”指的是那些好的、值得继承的传统和做法。
重点: 孔子强调的不是对父亲所有言行(包括可能的错误)的盲目继承,而是特指那些合理的、符合道义的、行之有效的家风、规矩和事业方向。它体现的是对父亲精神遗产和价值观的尊重与延续。
可谓孝矣:
“可谓”:可以称得上、可以说是。
“孝矣”:是孝了。
重点: 孔子认为,在父亲去世后的特定时期内(守丧期),保持其合理规范的延续性,是衡量孝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孝道的延续性: 孝不仅体现在父母在世时的奉养与恭敬(“生,事之以礼”),也体现在父母去世后对其精神遗产和合理规范的尊重与继承(“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的“三年无改”就是这种延续性的具体表现。
尊重与慎重的态度: 在父亲去世的哀思期(三年)内不轻易改变其定下的规矩,体现了子女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尊重和慎重。这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礼的要求。
稳定性的价值: 保持家庭或事业的既定方针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有助于维持秩序,避免因骤然改变可能带来的混乱。这也体现了对父亲治理成果的肯定。
并非绝对不变: 孔子并非主张永远不变或盲目守旧。这里的“无改”:
有时间限定(三年)。
特指合理的“道”(好的规矩、准则),不包括那些明显错误或不合时宜的做法。三年之后,如果发现父亲的某些做法确实存在问题,是可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或改革的。儒家也强调“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总结:
孔子这句话强调了孝道在时间维度上的延伸。在父亲去世后的特定守丧期内,子女通过谨慎地保持父亲生前合理规矩和准则的延续,来表达深切的哀思、敬意和尊重。这是对“慎终追远”(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追念祖先)这一孝道精神的具体实践。它体现了对传统、稳定性和父辈智慧的尊重,但同时也蕴含着理性的内核——继承的是合乎道义的“道”。

第二十一章: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Zǐ yuē: "Fùmǔ zhī nián, bùkě bù zhī yě. Yī zé yǐ xǐ, yī zé yǐ jù."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感到欢喜,另一方面(因其年迈而)感到忧惧。”
核心要点解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年”:年龄、年岁。
“不可不知”:不可以不知道、必须知晓。
重点: 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子女要时刻将父母的年龄记挂在心,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关注和在意。了解父母的年龄是关心其身体状况和生命阶段的基础。
一则以喜:
“一则”:一方面。
“以”:因而、因此。
“喜”:欢喜、高兴。
重点: 知道父母长寿、健康,看到父母得以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作为子女自然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喜悦。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孝心的自然流露。
一则以惧:
“一则”:另一方面。
“以”:因而、因此。
“惧”:担忧、害怕、忧惧。
重点: 随着父母年岁渐高,子女会不可避免地担忧:
父母的身体健康: 衰老带来的身体机能下降、疾病风险增加。
与父母相伴的时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忧虑,害怕失去父母。
自己尽孝的时间是否足够: 担心未能及时尽孝,留下遗憾。
这种“惧”源于对父母深沉的爱与不舍,是孝心的另一种深刻体现。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孝道的情感深度: 孔子精准地捕捉并表达了子女面对父母年迈时那种既喜且惧的复杂而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孝心最真实的体现。
知年是尽孝的前提: 时刻牢记父母的年龄,是关注父母健康、体察父母需求、及时尽孝的基础。不知其年,何谈用心?
珍惜与忧患并存: “喜”是珍惜当下的拥有(父母健在),“惧”是忧患未来的无常(父母衰老)。两者交织,提醒子女更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及时行孝,以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超越物质的关怀: 孝不仅在于物质奉养,更在于情感的投入和对父母生命状态的深切关注与感同身受。
总结:
孔子这句话用极其朴实的语言,揭示了孝道中最深沉的情感内涵——对父母生命的珍视与敬畏。知道父母的年龄,并因此产生喜忧交织的复杂情感,是为人子女者最自然、最本真的反应。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享受父母高寿之喜的同时,更要心怀忧惧,珍惜当下,及时、用心地尽孝,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句话充满了温情与人生智慧,是儒家孝道思想中非常打动人心的箴言。

第二十二章: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Zǐ yuē: "Gǔ zhě yán zhī bù chū, chǐ gōng zhī bù dài yě."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以(说了却)自己身体力行做不到为耻辱啊。”
核心要点解析:
古者言之不出:
“古者”:古时候的人(通常指有德行的君子)。
“言之不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言语不随便出口。
重点: 孔子在描述一种他认为值得推崇的古代风尚——人们在说话前非常谨慎,不轻易许诺或夸夸其谈。
耻躬之不逮也:
“耻”:以…为耻辱、认为…是可耻的。这里是意动用法。
“躬”:自身、亲身。指自己身体力行。
“不逮”:赶不上、做不到、达不到(指说的话)。
重点: 解释了古人慎言的根本原因——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羞耻感,认为如果自己说出口的话,最终自己却做不到(行动跟不上言语),这是非常可耻的事情。这种羞耻心是他们谨言慎行的内在驱动力。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强调言行一致: 孔子高度推崇言行相符的美德。真正的君子,其行动应当与其言论相匹配。
推崇谨慎务实: 反对轻率许诺、空谈妄言。说话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有决心去做到。
“耻”感的力量: 孔子认为,内在的道德羞耻感(“耻”)是约束行为、提升修养的重要力量。以“言过其实”、“说到做不到”为耻,是一个人追求道德完善的内在动力。
对当时社会的批评: 孔子说“古者”,暗含了对当时(春秋末期)社会上一些人言而无信、夸夸其谈、言行不一风气的批评和不满,希望恢复古人重然诺、重实践的风尚。
总结:
孔子通过赞美古人的风范,教导人们要 慎于言而敏于行。说话之前要三思,确保自己能够兑现承诺、言行一致。如果说了却做不到,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失信,更是自己人格上的耻辱。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儒家对诚信、务实和内在道德自律的重视。

第二十三章: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Zǐ yuē: "Yǐ yuē shī zhī zhě xiǎn yǐ."
孔子说:“(一个人)因为懂得约束自己而犯错的,那是很少有的。”
核心要点解析:
以约:
“以”:因为、由于。
“约”:约束、节制、自律。这是整句话的核心。
内涵丰富: 指在言行、欲望、情感、用度等各个方面都懂得自我克制、自我管理、遵守规矩、不放纵。
具体表现: 如说话谨慎(慎言)、生活节俭、控制情绪、遵守礼仪规范、不贪求过度等。
重点: “约”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修养和内在控制力。
失之者:
“失”:过失、犯错。
“之”:代词,指代“过失”这件事本身,可不译或理解为“犯...错误”。
“者”:...的人/情况。
合译: 犯错误(这种情况)。
鲜矣:
“鲜”(xiǎn):少。
“矣”: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感叹。
重点: 强调结果——非常少见。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自律是防错的关键: 孔子认为,人犯错(无论是言行失当、决策失误、还是道德失范)常常源于放纵、贪婪、冲动或不知节制。如果能做到“约”(自我约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过失。
修养的根本在于克己: “约”是儒家“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具体实践。通过自我约束(克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礼),从而接近“仁”的境界。
简约务实的生活态度: 在生活上,“约”也提倡节俭、朴素、不追求奢华,这不仅能减少因物质欲望引发的纷争和错误,也更符合君子的德行。
一种高度肯定的处世智慧: 孔子高度评价“约”的价值,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和处世智慧,认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其行为就基本在正轨上,很少会出大错。
总结:
孔子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指出:懂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人,犯错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这句话强调了 “克己”(约束自己)对于修身养性、立身处世、防范过失的极端重要性。它鼓励人们培养自律、节制、谨慎和务实的生活态度,这是儒家修身思想中非常核心和实用的智慧。

第二十四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Zǐ yuē: "Jūnzǐ yù nè yú yán ér mǐn yú xíng."
孔子说:“君子追求的是在言语上谨慎迟缓,而在行动上敏捷勤勉。”
核心要点解析:
君子欲: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品格高尚的人。
“欲”:追求、致力于、想要做到。
重点: 孔子指出这是君子主动追求的品格和行事风格。
讷于言:
“讷”(nè):本意指说话迟钝、不流畅。这里引申为 言语谨慎、不轻易出口、不夸夸其谈、不花言巧语。强调的是说话前的慎重和克制。
重点: 君子不追求口若悬河,而是注重言语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分量。说话前深思熟虑,确保言之有物、言出必行。这体现了 “慎言” 的美德。
敏于行:
“敏”:敏捷、迅速、勤勉、高效。
“行”:行动、实践、做事。
重点: 君子在行动上则要反应迅速、勤勉不懈、讲求效率、落到实处。一旦认定了目标或该做的事,就毫不犹豫、脚踏实地地去完成。这体现了 “实干” 的精神。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强调言行关系的理想状态: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 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实际的行动和成果上,而不是停留在言语的表面。
反对巧言令色: “讷于言” 是对《论语》中多次批评的“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伪装和善)的直接否定。君子以诚为本,言语质朴真诚即可。
推崇实干精神: “敏于行” 高度肯定了实践、执行力的重要性。道德修养、知识学问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才有意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体现内在修养: 这种“讷言敏行”的作风,是君子内在沉稳、务实、可靠、负责任等优秀品质的外在表现。
对治时弊: 孔子此言也是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言过其实、光说不做、言行不一风气的针砭。
总结:
孔子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君子应有的风范:慎于言辞,勤于行动。 他教导人们,真正的价值和力量在于踏实的行动和实际的贡献,而非华丽的辞藻或空洞的承诺。这句话是儒家“行胜于言”实践哲学的经典表述,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和德行的最终标准,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第二十五章: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Zǐ yuē: "Dé bù gū, bì yǒu lín."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与他亲近、相伴。”
核心要点解析:
德不孤:
“德”:指有道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这里是用人的品德(德)来代指具有这种品德的人。
“不孤”:不孤单、不孤立。
重点: 孔子首先提出一个观点: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必有邻:
“必”:必定、必然、一定。
“有邻”:有邻居、有亲近者、有伙伴。这里的“邻”不能仅理解为地理上的邻居,更是指:
志同道合者: 在思想、道德、理想上相互认同、相互吸引的人。
追随者与支持者: 被其德行感召,愿意亲近、追随、支持他的人。
精神上的共鸣者: 即使物理上不在一起,但在道义上能相互理解、呼应的人。
重点: 孔子给出了“德不孤”的原因和结果——因为有德行的人,其人格魅力和道德光辉必然会吸引、感召和凝聚志同道合者围绕在他身边。
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道德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 孔子深信道德的力量。高尚的品德就像磁石,天然具有吸引和凝聚人心的力量。真正有德之人,其真诚、仁爱、正直等品质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信任和亲近。
对道德力量的乐观信念: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人性向善、对道德价值最终会被认同的坚定信念。它鼓励人们坚持道德修养,不必担心因坚持正道而陷入孤立。
对行善者的鼓励与安慰: 孔子是在告诉那些追求道德修养的人:只要你坚持行善、修养自身,即使暂时感到孤独或不被理解,最终也一定会遇到理解你、支持你、与你同行的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
“邻”的广泛性: “邻”不仅指现实中身边的人,也指跨越时空的精神知音(后世的认同者、追随其思想的人)。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其自身就是“德不孤,必有邻”的最好例证。
“孤”的理解: 这里的“孤”主要指精神上和道义上的孤立无援,而非物理上的独处。有德之人可能身处困境或不被世俗理解(物理上可能“孤”),但在精神和道义上绝不会真正孤单。
总结:
孔子用充满智慧和信心的语言指出:坚守道德的人,永远不会是真正的孤独者。 高尚的品德本身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如同磁石,必定会吸引志同道合者、赢得理解与支持者,形成精神上的共鸣与道义上的同盟。这句话既是对行善者的莫大鼓励,也是对道德价值永恒力量的深刻揭示。它激励人们在追求道德和完善人格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第二十六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Zǐyóu yuē: "Shì jūn shuò, sī rǔ yǐ; péngyǒu shuò, sī shū yǐ."
子游说:“侍奉君主,如果劝谏过于频繁琐碎,反而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规劝责备太过频繁,反而会使关系疏远。”
核心要点解析:
事君数,斯辱矣:
“事君”:侍奉君主、为君主做事。
“数”(shuò):频繁、屡次、过于琐碎、急切。 这里特指在劝谏君主时,方式不当、次数太多、言语太琐碎或态度太急切。
“斯”:这、就、就会。
“辱”:受辱、招致羞辱。
重点: 子游指出,臣子劝谏君主是责任,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和分寸。如果进谏过于密集、言辞激烈、不分场合、事无巨细都去指责,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让君主感到厌烦、不被尊重,最终可能自取其辱,甚至引来祸患。这体现了“忠”也需要智慧和适度。
朋友数,斯疏矣:
“朋友”:指朋友关系。
“数”(shuò):同上,指对朋友劝告、责备、提意见过于频繁、琐碎、不留情面。
“斯”:这、就、就会。
“疏”:疏远、关系变得冷淡。
重点: 朋友之间互相规劝过失(“友直”是益友的一种表现)是应该的,但同样需要把握分寸和方式。如果总是挑剔、唠叨、指责朋友的缺点,不给对方留有余地和尊严,即使出于好意,也会让对方感到压力、难堪甚至反感,最终导致朋友关系疏远。这体现了“信”和“义”也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子游这句话的核心思想:
强调人际交往中的“度”与“分寸”: 无论是君臣关系还是朋友关系,真诚的劝诫都是必要的,但关键在于 “适度”。过犹不及,过度干预、频繁指责,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尊重对方与讲究方法: 劝诫的目的是帮助对方进步或维护关系,因此必须考虑对方的感受、尊严和接受程度。要 注意方式方法、场合和频率,做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论语·颜渊》:忠诚地劝告并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
“数”的危害: “数”所代表的过度、琐碎、急切的行为,会破坏关系中的 舒适感、信任感和相互尊重。
儒家“中庸”之道的体现: 这段话是儒家“中庸”思想(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具体应用。它教导人们要懂得审时度势,在表达关切和坚持原则之间找到平衡点。
总结:
子游(孔子的重要弟子)的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人际关系中一个普遍而重要的原则:即使是出于善意和责任的劝诫,也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和分寸。 过度的干预和指责,无论在上下级关系(事君)还是平等关系(朋友)中,都会损害关系本身,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辱或疏)。它提醒我们,真诚的沟通需要智慧、尊重和适可而止的克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望远镜寻亲网

GMT+8, 2025-7-31 08:21 , Processed in 0.0899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