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节目录(朱熹分定33章)[td]章序 | 核心主题 | 关键内容摘要 | 1 | 总纲 | 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确立“中”“和”为宇宙根本法则。 | 2 | 君子中庸 | 区分君子(守中庸)、小人(反中庸),强调中庸是至德。 | 3 | 民鲜能久 | 感叹中庸之道衰落,因人们或“过”或“不及”。 | 4 | 道之不行 | 智者、贤者易“过”,愚者、不肖者易“不及”,皆失中道。 | 5 | 道之不明 | 批评人们“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缺乏坚持。 | 6 | 舜之大智 | 赞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体现实践智慧。 | 7 | 知者过之 | 指出“人皆曰予知”,却陷于私欲不能守中庸。 | 8 | 颜回之守 | 赞颜回“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坚守不失。 | 9 | 中庸之难 | 强调治国平天下需“均、安、和”,但极难实现。 | 10 | 子路问强 | 定义“强”为“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是道德之勇。 | 11 | 素隐行怪 | 批判标新立异行为,主张“君子遵道而行”。 | 12 | 君子之道费而隐 | 阐明道体广大精微(“费而隐”),需从日用常行中体悟。 | 13 | 道不远人 | 强调“道在迩”,以“忠恕”践行(“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 14 | 素位而行 | 主张安守本分(“素其位而行”),不怨天尤人。 | 15 | 行远自迩 | 修德如登山,“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16 | 鬼神之德 | 以鬼神“视之弗见,听之弗闻”喻道之无形而真实。 | 17 | 舜之大孝 | 以舜为例,说明至德者必受天命,福泽子孙。 | 18 | 无忧者文王 | 赞文王以德承天命,开创周朝基业。 | 19 | 武王周公之孝 | 阐明孝的本质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 20 | 治国九经(全篇核心) | 提出治国大纲:修身、尊贤、亲亲等九原则,详述“诚”为实践关键。 | 21 | 诚明之性 | 区分“自诚明”(天性)与“自明诚”(教化),皆通天道。 | 22 | 至诚尽性 | 至诚者可参天地、化万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赞天地之化育”)。 | 23 | 致曲有诚 | 普通人通过“致曲”(推究细微)亦可渐至诚境。 | 24 | 至诚如神 | 至诚者能预知吉凶,感通天地。 | 25 | 成己成物 | 诚者“合外内之道”,既成己德,亦成物性。 | 26 | 至诚无息 | 至诚永恒不息,故能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 27 | 大德敦化 | 圣人之德广博深厚(“洋洋乎发育万物”),如天道运行。 | 28 | 自用自专之弊 | 批判不尊古制、自以为是的行为(“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 29 | 三重之道 | 君王需践行“议礼、制度、考文”三事以治天下。 | 30 | 仲尼祖述尧舜 | 赞孔子承袭尧舜之道,德配天地。 | 31 | 至圣之德 | 描述圣人“聪明睿知、宽裕温柔”等五德,感化万众。 | 32 | 至诚天下至道 | 重申“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 33 | 《诗》云德輶如毛 | 引《诗经》作结:德如羽毛却“载之甚重”,勉人默识心通,笃实践行。 |
关键结构解析本体论(1章)
困境篇(2–11章)
实践篇(12–19章)
治国纲领(20章)
至诚境界(21–32章)
结语(33章)
附:经典章节原文选摘首章(总纲):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二十章(治国九经):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二十二章(至诚参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目录体系深刻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逻辑:从心性修养(内圣)扩展至治国平天下(外王),而“诚”贯穿始终。欲深入研读,可结合朱熹《中庸章句》逐章解析。
|